在抗洪一线,记者们最爱说的话是——
“我在现场向您报道……”
“哪里有急、难、险、重,哪里就应该有我们记者!”
——题记
1998年的夏天,全国军民携手同心,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曲抗击洪灾、誓保家园的壮丽凯歌。
在这场撼天动地的决战中,一大批新闻工作者以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无比忠诚,对人民群众的挚爱深情,不畏艰险,不计得失,不怕牺牲,勇敢地奋战在抗洪前线,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队伍素质,成为共和国抗洪壮歌的忠实记录者,成为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伟大抗洪精神的积极弘扬者。
当全国抗洪抢险取得决定性的伟大胜利之际,让我们把镜头对准那些日夜转战在最前线的战地记者们,再现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
湖北、湖南、江西、黑龙江等地的新闻界同行说:“在这次抗洪抢险中,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我们记者!”
天锅倒泼,电闪雷鸣。“疏散的群众往外跑,而我们拼命地往里冲!”湖北日报摄影记者杨平向我们叙述8月3日晚的亲身经历时还是那么激动,“晚上12点,听说洪湖长江大堤老关乡出现大管涌,我们抓起相机就跑,一直冲到最险的前沿!”
一入汛,身处长江重灾区的湖北日报社即调遣精兵强将,分守各县市的每一处险段,在洲湾,在公安、石首、监利、洪湖、汉川出现重大险情时,湖北日报的记者往往第一个赶到最险处。8月16日,在决定荆江是否分洪的最紧张的时刻,湖北日报记者部主任、前线记者站指挥长杨敬文带病坚守公安县分洪一线,和同事们每隔一小时发回一篇最新动态,直到第二天凌晨“警报”解除;摄影部副主任杨发维入汛以来就转战各地,没睡过一个囫囵觉,7月28日长江第三次洪峰通过黄梅县时,江堤出险,杨发维三次冒雨趟水赶赴险点,他冒着生命危险站在水中拍摄了震撼人心的力作《众志成城》。湖北日报驻荆州记者陈启海一直固守荆州险段,几次病倒输液,针头一拔又赶到最前沿。26岁的农村部记者赵稳波在一线采访不幸染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口述采访内容……湖北日报社社长卢吉安统一指挥全社前线报道,带头值班,副总编辑刘建勋、雷刚白天组织策划报道,晚上值夜班,副总编辑江作苏、张家厚各率小分队奔赴一线。8月24日,本报记者在公安县见到患腰椎间盘突出仍深入一线的张家厚,他感慨地说:“这次抗洪抢险中,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我们记者!”
湖南日报总编辑万茂华与张家厚的感慨几乎一字不差。万茂华告诉记者,今年湖南洪灾空前,湖南日报记者的表现也是空前地好。记者们都到了一线,有的记者两个多月没回家,有的记者患病也顾不上休息。湖南日报社长匡代科深入常德、岳阳重灾区一线采访。在岳阳军民抗击长江第一次历史最高洪峰的关键时刻,湖南日报总编辑万茂华、副总编辑毛福春带领采访组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洞庭湖的最险处,亲历了军民同心共御洪魔扣人心弦的一幕。湖南安乡县安造垸先后溃决,险情严重,年近六旬的湖南日报驻常德记者田正校顾不上刚动完手术的妻子,拖着因病而肿得粗大的双腿到安造垸最惊险的堵口处采访。湖南日报记者杨又华上一线前刚接到母亲被确诊为肝癌晚期的消息,而此时他爱人也不在家,在这忠孝两难之际,他瞒着报社领导,将母亲托付给朋友,毅然挥泪出征。直到一场激战结束,他才带着一身劳累风风火火地赶回家,扑倒在母亲的病床前,长跪不起。
江西日报社长周金广用“组织观念强、全局观念强、不怕牺牲、敢于吃苦、像解放军一样”来形容他的队伍。“哪里最危险、最紧急,我们就到哪里去!”江西日报农村处处长赖荣栋告诉记者,6月15日,作为江西日报首批到一线采访的记者,该处记者李江川和摄影部记者张维国乘火车到达弋阳县,一下车就上了冲锋舟直奔最危险的叶坝采访;第二天又坐火车赶赴信江下游的贵溪市,顾不上吃饭便乘船到一个被洪水围困的孤岛采访;第三天他们又在重灾区余江登上冲锋舟直赴最险段石岗大堤。傍晚时分,天昏地暗,江面顿起八级大风,雨泻如瀑。他俩被困在决口的中潢大堤上,与外界失去了联系。突然,一群疯猪向他们直冲过来,他们一阵狂跑才摆脱侵袭。而后遇见一条小民船,他们才走出困境。江西日报记者肖苏萍先后三次到九江大堤防洪墙溃口处,冒险在现场采访了堵口抢险的官兵和专家。江西日报驻抚州记者熊文清在去采访山体滑坡的途中遇车祸受伤,但他不顾伤痛,“带彩”赶赴现场。江西日报青年记者程华乘车搭船赶往一天降雨200多毫米、已成泽国的崇仁县白露乡采访,在被洪水围困、交通中断,仅靠饼干、矿泉水充饥的环境里度过了难忘的三天三夜。在得知临川唱凯堤告急时,程华又趟水10公里赶到大堤。
湖南经济电视台记者刘朝晖在采访途中遭遇过山洪暴发,飞洪走石阻断他们的路,但他们仍然历尽艰辛赶到著名险处安造垸,整整五昼夜他没离开过大堤。为拍好安乡县安造垸重大险情,他和助手冒着随时可能被洪水卷走的危险,钻到60多米长的大堤下、水深近1米的涵管尽头拍摄。大庆日报记者刘发在没有救生衣的情况下登上冲锋舟到险情最严重的绰尔大堤采访。行进过程中冲锋舟被卡住了,此时风急浪高,随时都有翻船落水的危险,就是在这种险境中,刘发采写了武警官兵在齐腰深的水中抢运沙袋的目击记。佳木斯人民广播电台女记者王新佳一直战斗在最前沿,她每天要在泥泞的大堤上步行十几公里,一遇暴雨,她宁肯自己挨淋也要用雨具护好采访的设备。身处灾区的监利报全体出动,社长兼总编辑袁呈彦终日蹲守在各个灾区险段。
在这次抗洪抢险的报道中,中央新闻单位表现出特别突出的战斗力
一进入7月,随着汛情的发展,各中央新闻单位纷纷派出得力干将奔赴各地,一批批记者沉到了最底层,一篇篇鲜活之作跃上版面,一个个声形并茂的现场实录令人耳目一新。当一幅幅真实的灾情展示在世人眼前,一段段悲壮的纪事令人肝肠寸断,一尊尊不屈的雕像兀立在洪涛之上时,人们可曾想到这背后凝聚着新闻工作者多少汗水、泪水和心血!
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发挥人多将众、耳目灵通的优势,一入汛期便把队伍撒向绵延广阔的战场。李刚是新华社军分社最早赶到灾区、在一线时间最长、见报最多的一位记者。7月24日,湖南松滋河土堤决口,李刚辗转进入湖南安乡灾区,以最快的速度发回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奋力转移群众的照片。7月27日,他乘坐的冲锋舟突然熄火,落差达3米的狂流把失去控制的冲锋舟冲走200多米,幸亏卡在一棵大树上才未出事,就在这紧急关头,李刚抓拍了《将军被群众救起》这幅感人的摄影作品。在洲湾抢险采访中,他乘坐的冲锋舟又一次遇险,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洪水中漂流到午夜时分。一幅幅感人至深、扣人心弦的精品力作就是这样产生的!
新华社国内部经济采访室副主任孙杰自7月下旬起奉命进驻国家防总,
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一个个重要信息从他和他率领的报道组发出,短短的10多天就发稿160多条,采用率达100%,而他带病工作,每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新华社湖北分社社长万武义率记者自带救生衣和药品深入分洪区,以滚动的方式向总社发回大量内参,而且还追随洪峰的移动作即时报道,被人们称为“千里追峰的记者”。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邱贤成几乎到过湖北所有的险区,他随部队深入洲湾腹地,不会游泳的他在洪水中迷了路,凭借信号弹引导才好不容易上了岸。新华社江西分社社长杨健站在九江决口现场水中了解实情,仔细观察,以最快的速度向总社发回全国新闻单位第一篇全面报道九江防洪墙堵口战斗的长篇通讯《惊心动魄的决战》。新华社江西分社社长助理徐金鹏好几次冒着不会游泳的危险,乘坐橡皮艇、冲锋舟在风大浪高的江面上急驰,有一次险些跌进长江。新华社江西分社女记者卢晶经常在没有救生衣的情况下穿梭于沉船、围堰和跳板之间,一不小心便会跌入几十米深的江水中,连日暴晒皮肤被严重灼伤。在采访最紧张的时刻,胃病、感冒一齐发作,卢晶用手捂住胃部坚持采访。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宋斌一身汗水、两脚泥水,深入江心洲等险工险段采访,走完了八百里皖江全线。新华社安徽分社摄影记者王雷在大雨中采访军民夜战时一脚误入泥潭,鞋子没了,只好赤脚在砂石路上奔跑。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葛如江冒着可能染上急性血吸虫病的危险,深入血吸虫病高发区江心洲,详细了解灾后群众吃、住、医等方面的情况。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记者刘荒一天驱车六七百公里,颠簸在危机四伏的险段现场。
采访中记者们不畏险、累、苦,在关键时刻都拉得出、打得响。记者在长江抗洪前线见到人民日报摄影记者王忠家,这位长期拍摄中央领导同志活动的记者深入一线后不畏艰险,几次为选择一个好角度奋不顾身地跳入泥水中。为采访武汉市蔡甸区肖泗乡受灾群众,王忠家不顾当地领导的劝阻,跳上了一艘小木船,由于船小浪高,江水不断地涌入船舱,王忠家边拍摄边用脸盆往外舀水,终于避免了沉船之祸。人民日报驻湖北记者罗盘因连日高温天气和疲劳过度引发突发性神经性耳聋,右耳完全丧失听力,并伴有晕眩等症状,一打完点滴便不顾医生劝阻赶到受灾严重的地段采访。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曾坤担任报社东北、内蒙古抗洪前线报道总指挥,在现场已坚持了17天,在哈尔滨群力大坝,曾坤趟着臭水进行采访,令当地领导感动。人民日报驻吉林记者李安达已55岁,而且患有骨质增生、肌肉劳损等疾病,但仍然坚持在镇赉、大安等县采访。人民日报驻黑龙江记者董伟在大庆采访时,洪水冲决了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危在旦夕,董伟坚持在现场采访,和水利专家最后一道撤离。
冲在最前面,撤在最后面,这就是抗洪抢险战斗中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忠实写照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孙玉胜担负驻湖北灾区报道总指挥的重任,他告诉本报记者,中央电视台领导十分重视抗洪前线的报道工作,先后派出400人次到湖北第一线。他感慨地说:“记者在采访中危险性很大,很多重要事件都有我们的记者在场!”中央电视台军事部记者郑冰的家就在著名险段监利县尺八镇红庙村,他在监利、石首、公安、洪湖等地采访40多天没见过老父老母,只是在大堤的灾棚区见过村里乡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一连用了几次“特苦、”“特累”来形容自己的感觉。8月16日晚决定荆江是否分洪的最紧张时候,郑冰和伙伴们拍摄完转移群众的最后一辆军车时已是晚上11点40分,他们赶紧奔向藕池大堤等待,因为这里是分洪时洪水的必经之地,凌晨4点得知不分洪的消息,他们撤回监利,正巧遇到监利军民为保卫生命之堤而战的紧张场面,拍完后得知洪湖八八潭告急,郑冰和伙伴们又紧急前往,最后赶回荆州编制节目已累得爬不动了。8月18日监利三洲围堰决堤,郑冰和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记者、荆州电视台记者乘冲锋舟拍摄转移群众的场面,同时帮助抢救遇险群众;8月21日下午3点口子河段突然出现12个特大管涌群,郑冰赶去拍完时已快凌晨4点,连续几十个小时的高强度作战使他实在撑不住,和湖北电视台记者张其平、杨定雄在大堤的草地上睡了一觉。
前方将士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后方群众对子弟兵的深情厚意,时时感动着第一线的记者,这正是他们不惧艰险、不怕牺牲的力量源泉。中央电视台记者牟正蓬在监利长江干堤采访兵妈妈慰问子弟兵时,突然感到肚子疼痛难忍。“一位兵妈妈为一个小战士缝补军服肩上一个破口,看到战士因扛包而红肿的肩膀,兵妈妈泪水夺眶而出。小战士伸出粗糙的大手,为兵妈妈抹去脸上的泪。兵妈妈带着满面泪痕,俯下头凑到小战士肩上,用牙咬断了线头。”牟正蓬动情地回忆着当时的情景,正是这种感人至深的鱼水亲情,使牟正蓬一拿起话筒就忘记了疼痛。采访完了,牟正蓬才感觉支持不住了,到医院一查,体温39℃,患急性肠胃炎和阑尾炎,当晚就做了手术。同样受感动的,还有中央电视台军事部记者伍辉。8月11日晚,公安县甘厂乡一带出现溃堤,为抢救受困群众,部队出动了冲锋舟。伍辉登上了某舟桥部队指导员谢峰的冲锋舟,突然间螺旋桨被缠住了,冲锋舟向落差1.5米的低处冲去,船翻人亡的惨剧即将发生,一个战士伸手去抱迎来的树干,抱空了,后面的谢峰眼疾手快一下子抱牢,才避免了一起灾祸,而这位谢峰的家就住在附近的孟溪镇,那天父亲赶到大堤看儿子,说屋都倒了,希望儿子能回家帮老父一把,儿子没从,老人一跺脚走了。伍辉的同事告诉记者:“小伍辉回来后,每次一讲到前线的战士就哭,讲一次哭几回。”中央电视台记者孙朝中患窦性心律不齐,他刚从西藏采访回来就上了抗洪前线,妻子在他留下的衣服口袋发现了诊断书,才知道他已在西藏晕倒过两次。台里领导去看望他的妻子才了解到这些,并得知他的妻子已怀孕五六个月,立即通知他回北京,但他坚持要在抗洪前线,病倒了也不愿回来。中央电视台记者王丽丽流产未愈就上了前线,一直流血不止她没吭一声,最后病情异常严重,被送到医院,医生责怪她“不要命了”,并立即给她实施全身麻醉手术……
这样的事例,实在太多太多。全国亿万观众每天都能从电视上看到中央电视台的记者站在最危险的地方,他们最爱用的一句话是“我在一线给您作现场报道”,看似潇洒的一句话,其实背后蕴藏着多少艰辛与奋斗!在本报记者采访中央电视台之际,台里的同志忙不迭地给我们介绍,说表现突出的记者实在太多了。
每天清晨,人们打开收音机都会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那些熟悉的声音和名字:温国华、黄溪云、沈剑华、胡啸、栾轶玫……他们从长江、嫩江、松花江一线及时发回大量的最新动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杨波告诉记者,该台目前已派出59名前线记者。7月31日,温国华得知江西鄱阳湖畔的都昌县被洪水围困,舟桥部队正在抢险时,决定立即前往。但抗洪指挥部的同志告诉他,陆路已被洪水封闭,只能乘船,往返需要10多个小时,而且预告湖面将有七级大风,而乘坐的小船只能抗五级风浪。温国华谢绝劝告,知险而上,终于历经风险,到达彼岸,完成了采访任务。“我是中央台记者黄溪云,我在洞庭湖向您报道……”浓重的湘音使听众印象非常深刻,人们可能不知道为了这短短的几句,黄溪云终日转战八百里洞庭和长江大堤、连续行程2000公里,从不叫苦叫累。中央电台驻湖北记者沈剑华在抗洪采访中染上皮肤病,奇痒难忍,妻子强令他到医院检查,医生给他做病理手术,在腿上缝了3针,并告诉他要打10天青霉素,他说没时间,第二天照样外出采访。由于武汉市区内涝严重,沈剑华顾不上腿伤,踏进污水中采访在雨中指挥的交警。在汉口沿江大道一条巷子里,他一脚踏空,掉进了齐肩深的水沟里,小腿磕在石块上,血流如注,仍站在渍水中采访。回到指挥部时,医生见他两条腿又青又肿,再三叮嘱不得下水,以免再次感染,但沈剑华又踏进了垃圾漂浮、臭味难闻的渍水。胡啸是中央电台驻江西记者,九江决口后他立即赶到了现场,在最紧张的时刻,胡啸靠面包和矿泉水填饱肚子,几天下来脚肿了起来,血压高到170,同时还腹泻难止。终于,胡啸第一个向全国发布了九江长江大堤决口合龙的消息。在哈尔滨、佳木斯,人们常见到中央电台记者栾轶玫忙碌的身影。嫩江洪灾形势严峻时,栾轶玫正在哈尔滨休婚假。获悉人手紧张,栾轶玫主动请缨参战,第二天就上了大堤。得知太阳岛遭困,她立即驱车前往,在泥泞中颠簸了80多公里,颠得她胃里倒海翻江,阑尾炎重新发作,但她仍坚持向全国听众提供最新最快最好的信息。
光明日报两位前线记者永远难忘8月16日那惊险的一夜。当晚他们赶完稿子已是晚上10点半,因没吃晚饭,想下楼吃点东西,突然发现大院军车都不见了,一打听是监利尺八镇出险,他们当机立断叫上一辆军用吉普就向65公里外的险点奔去。时逢瓢泼大雨,电闪雷鸣,路上积水深达一尺,车速一快车灯前便陡起一堵水墙,什么也看不见,车随时都有可能掉进深涧。因不知险情如何,又没有救生衣,路上有村民开始用马车把自家的船拖到开阔地,沿途村镇有的已空无一人。在一片紧张的气氛中,我们的记者义无反顾迎着险段冲上去了,采写了现场感很强的守堤护堤场面。他们拿着打蛇棍,穿上长雨裤,趟过齐腰深的水去采访螺山水文站,还在栈桥上打死一条蛇。他们奔波在45℃高温的大堤上,深入乡镇指挥部、村民家中、灾民区里,有时为核实一个细节驱车6小时。有的女记者感冒、腹泻、风湿病发作,有的女记者晒得黝黑,脸也晒肿了。在黑龙江,女摄影记者吴力田不慎掉进水里,却把摄影包高高举起!光明日报驻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的记者都克服种种困难,深入最基层,把沿线鲜活的信息提供给广大读者,写出一篇篇深度报道。
经济日报驻湖北记者冯举高在长江第一次洪峰到荆江时就赶到了现场,是新闻单位中较早到的记者,我们多次见到他穿梭在石首、公安、监利、洪湖各险段,数过家门不入。由于在外时间过长,冯举高的身体状况不好,但仍然坚持在一线,而且他还主动为新到的同行提供线索、给予方便。孟宪江是跑水利口的记者,这次下到一线后发挥熟悉情况的优势,在感冒发烧40度的情况下仍发回数篇深度分析文章。摄影记者邓维、王景山一听说哪里有险情就立即奔向哪里,有时甚至为了抓拍激烈壮观的场面而守候几小时。
在危险面前,我们的记者说:“今晚就是死了也要把稿子赶出来!”一篇篇场面壮烈、感情真挚的稿件就这样诞生了
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赶到了九江决口的最前沿,在摇摇晃晃的冲锋舟上定格当代大禹们的形象。当他与北京总部失去联络3小时时,同事们都替他捏了一把汗。家住湖北仙桃的中国青年报记者张双武四过家门而不入,只能与在东荆河抗洪的父亲、弟弟隔河相望,却和灾民们在凸凹不平的操场上作彻夜长谈。在长江前线,我们数次见到风风火火的中国青年报记者陈强,他深入即将行洪的民垸,深入壮烈牺牲的英雄家中,七尺男儿竟热泪长流!
科技日报记者王建农曾跟随水利专家到武汉著名险段龙王庙江段,一直采访到凌晨三点。
法制日报记者郭毅追随最险的洪峰采访,从三叉口一直到三江口,几乎跑遍松花江干流939公里的堤防。
工人日报记者许之丰为俯拍竟跳上洪水边五六米高、早已不堪一击的断垣。老摄影记者何碧宝为在最近点拍摄战士抢险的镜头,被风浪浇了个透心凉。记者安晓远采访中突然被大浪卷入水中,幸亏战士眼疾手快,才把他救了上来。
农民日报记者刘刚为采访三位英勇牺牲的农民,在送葬仪式上采写了感人泪下的报道。
中国水利报记者刘耀祥刚刚从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归来就立即领命到长江前线,白天参加抢险,晚上赶写报道,一天仅能睡三四个小时。记者刘远书是作为抢险队员到达九江的,他和抢险军民一样,一下午扛了100多个沙包,手、肩、脚上都起了血泡,晚上还坚持写稿。
北京青年报陈柏是一线为数不多的女摄影记者,我们曾在监利见过她。由于水土不服,她手上起了水泡,又发了三天高烧,嘴上长满口疮,睡在蚊叮虫咬的农家,眼都叮肿了,但她照常整天背着两台20多斤重的相机东奔西跑,瘦弱的肩膀被磨得发紫发肿。一次在冲锋舟上,为避风浪她竟脱下雨衣和救生衣把心爱的相机裹了个严严实实!
特别值得一书的是跟随浩荡大军挺进抗洪前线的解放军报记者。在这次抗洪抢险中,解放军报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及时反映了一线部队高扬的斗志和顽强的精神风貌。8月8日晚7时,解放军报记者张金玉接到命令:晚11时务必将反映抗洪英雄高建成的通讯稿传回报社。军令如山,十万火急。张金玉环视四野,浊浪连天,哪里有个写稿的地方啊?得知附近有个小村庄的群众刚刚转移走,张金玉拔腿就走。陪同的战士急了:去不得,会送命的!张金玉说:“今晚就是死了也要把稿子赶出来!”一篇场面激烈、感情真挚的长篇通讯,就这样诞生在一间民垸屋宅里的烛光下。李健是军报的一名女记者,8月9日她得知湖北抗洪形势吃紧时,从拉萨直赴湖北。监利那个提心吊胆的不眠之夜,令李健终生难忘。那晚,李健为详细采访武警湖北总队医疗队的一个队长,硬是和女军医挤住在一个临时支起的单人木板床上,此地距长江闸口仅百米之远,随时都有破闸的危险。从广州赶赴荆州参加抗洪抢险采访的何鸣鸿,先后转战石首、洪湖等地。8月1日,当他得知嘉鱼洲湾发生重大险情的消息,连夜赶到险情发生地。当时水浑天黑,突然的决口使这里一片汪洋,后浪逐前浪,冲锋舟随时有颠覆的可能。但为了真实反映救灾的感人壮举,何鸣鸿置生死于不顾,在水急浪翻的险境中既救人又采访。到2日下午4点多钟,何鸣鸿到堤上一辆军车上写稿时已近20个小时没吃上饭了。8月12日,范炬炜紧急受命赴吉林省白城地区抗洪前线———在吉林境内400公里嫩江大堤和吉林最大水库“月亮泡水库”采访。8月14日,雨大风急,月亮泡水库3号坝出现重大险情。此坝一面是贮量已达13.2亿立方米的库内水,超出设计贮量近3倍,一面是嫩江洪峰。当时大堤两面受巨浪冲击,随时有溃堤危险。沈阳军区领导严令记者乘冲锋舟撤离。范炬炜说,我是记者,更是一名战士,现在撤离好比当逃兵。说完便与官兵一起垒土筑坝,直至险情排除。
记者们的报道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现在战斗还没有结束,还有许许多多的新闻战士在第一线继续顽强奋战着……
“宣传鼓动有力,防汛抗洪有功!”———湖北监利县委书记杨道洲在数千人大会上表扬监利报社。
“记者和战士一样,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真是好样的!”“记者能和我们同生死、共患难!”———部队首长这样评价。
一篇篇重要报道受到省委书记、省长们和国家防总、各地防总的好评,一份份重要内参为中央领导同志提供了重要的情况。
全国各地、世界各国的读者正是通过中国媒体了解到灾情,纷纷捐款捐物,不少人经由媒体慨然援助受灾的学生和学校。
前线将士的欢迎,全国人民的关注,这就是对奋战在第一线的新闻工作者最高的奖赏,也是我们勇往直前的不竭的精神动力!
8月12日,在中宣部召开的总结、部署抗洪抢险宣传报道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再一次向日夜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新闻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令前线记者们备感温暖,激发出更加旺盛的斗志。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也致信慰问一线记者,为大家鼓劲加油。
战斗还没有结束,还有许许多多的新闻战士在第一线继续顽强奋战着……
但借长堤频击键,碧血丹心书青史!